这是一场关系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深刻变革。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进入新阶段。如何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三部曲”,创新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增加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到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全面深化科技改革蹄疾步稳,改革的四梁八柱初步搭建,一批“叫得响、数得着”的科技成果惊艳全球,为我国迈向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科技改革与创新发展的画卷壮阔铺展。
解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方程”,“改革就是点火器”
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则是发动引擎的点火器。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与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培育创新沃土,让创新活力喷涌。
近日发布的《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6—2017)》中,在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排名方面,中国排名第8位,是G20中唯一进入前十名的发展中国家。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解好新时期创新驱动发展的这道时代“方程”必须定好目标。
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打破条块分割、整合资金支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这个属于科技和创新的时代,一系列引领国家科技创新的重磅规划和方案密集出台,清晰定位科技创新供给的新坐标。
一面需要改革力度不断加码,政策储备不断提升;另一面是科研人员身上的“担子”不断减轻,“不再为琐事烦心”。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也全面迈入“深改时间”,定下标准、控好名额,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作用。
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企业创新政策、计划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我国面向2030年部署的重大科技项目将和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
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称,中国在某些领域的研究已迎头赶上,像人工智能、无人机和互联网技术,中国正努力在科技创新上“重回世界之巅”。
破梗阻、解难题:激活万众创新的“一池春水”
无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精准发力,出台了多项“激励人”“解放人”的重大举措——
从修订法律条款,到制定配套细则,再到部署具体任务。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等,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部曲”,旨在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则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包括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
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生态环境逐步构建,向着“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创业和创新正在蓄势。
良好的创新生态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活力。浙大代表的高校系、阿里巴巴IPO后离职创业的阿里系、“千人计划”代表的海归系,以及创二代、新生代为代表的浙商系被统称为创新创业“新四军”,成为浙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湖北相继出台的一批加快构建“双创”支撑平台的政策文件,力求5年时间内孵化3万家创新企业,培育百万“双创”人才,全力营造完善系统的“双创”生态环境。
用简政放权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的“加法”。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让科研人员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热情,激活了万众创新的“一池春水”。
西安交通大学将“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成果知识产权及相关技术作价1.5亿元人民币转让,其中所得收益的70%(约1.05亿元)用于对该技术研发的重点科研团队的股权奖励。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科技部负责人表示,打通“毛细血管”,能为新动能成长提供更好载体;向着“最后一公里”进军,则是破解成果转化微领域难题的重要“抓手”,能让成果转化中的短板不再“卡脖子”。
释放新动能:科技创新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6月26日,京沪高铁。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线正式双向首发。它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解放”“建设”型蒸汽机车到“东风”型内燃机车、“韶山”型电力机车,再到“和谐号”动车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中国高铁告别跟跑历史、驶向领跑位置的新征程,意味着中国科研人向着世界科技强国这一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一杯滚烫的开水,倒进杯子不一会儿就是温水,口感适宜。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一款快速调温杯悄然走红。别看只是一款小水杯,却与我国不久前发射的“快舟”火箭使用了同样的航天相变材料技术……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一大批“高精尖”的航天科技悄然“幻化”成各类便民福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和行动。
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引领着中国向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迈进。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国科技整体水平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加速转变,步入以跟跑为主向跟跑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科技创新不断释放新动能,创新型国家建设必将迈上新的更大台阶。